Author: 王崇德
Title: 耗散結構原理
Citation: 王崇德(1991)。情報科學原理。農資中心資訊科學叢書。臺北市:農業科學資料服務中心。
Topic: 資訊系統管理
Purpose: 闡述耗散結構原理應用於資訊系統的方式,以及對系統內部日益劇增的文獻管理,進而建立科學文獻的有序性。
Summary:
耗散結構原理為比利時物理學家普利高津於1969年提出,此原理之概念主要建立於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基礎上,並且包含四個條件:
1. 系統必須為開放系統。
2. 系統應當遠離平衡狀態。當系統遠離平衡,才能形成新的規律性,進入新的有序結構。
3. 系統內部要素間存在非線性的相互作用。使各要素間產生相干效應與協調。
4. 系統從無序到有序是通過隨機漲落來實現。
在一個系統符合以上四個條件之下,當一個系統為開放系統並與外界有能量與物質的交換時,系統本身會產生熵(Entropy),熵增加會導致系統整體趨於無序狀態,而外界對系統輸入負熵可以使兩者互相抵消,逐步由無序狀態轉為一個低熵的有序系統結構。耗散結構原理被發現可對應於各類物質上與概念上的資訊系統,人類各種的資訊行為與活動大多亦受耗散結構原理的支配。
此章節主要探討的是耗散結構原理之於資訊系統的運作。資訊系統具有輸入、儲存、處理、輸出、控制等功能,當一個開放的情報系統經過日積月累的資訊堆積,系統內部便進入無序的狀態。現代科學文獻的快速增長,就是擴大了文獻系統的無序性,如果我們任其恣意增長、膨脹,加大這些文獻的檢索與近用之難度。同時系統中的熵是不停產生的,若不對熵進行控制,這些大量的熵將會破壞資訊系統。所以必須對文獻系統施行管理,投入能量(文獻工作者勞動)、物質(文獻的載體轉換)、資訊(重新組織加工),就是對文獻系統輸入負熵,使文獻的有序性增加,改善文獻混亂的情形,亦加速文獻的傳播與優化使用者的利用。
在文獻有序性的建立與維護方面,可以藉由對於文獻進行資訊組織等文獻加工作業,作者提及目錄與名錄的製作、詞表管理、文獻分類、文獻汰舊等等智慧加工,就是對系統輸入負熵流,增加資訊系統的有序性。
Comments:
耗散結構原理對應到系統管理中,即透過人工的主動管理、組織、汰舊來達到系統的有序性。對於圖書館的館藏也是一樣的道理,藉由採訪、編目、淘汰來使得圖書館日益積累的館藏有序,對此也是達到一個開放系統(圖書館)的穩定性。「館藏穩定狀態理論」(theory of collection steady state)極為一種控制圖書館館藏成長的理論,亦稱為「館藏零成長理論」(theory of collection zero growth)。主要內涵為圖書館館藏並非多多益善,毫無限制的發展,而是控制在一定的規模。當一個時間點上,圖書館的入館新館藏與汰舊的舊館藏數量相當時,圖書館的館藏成長量趨近於零,即可保持圖書館館藏的穩定性。而這種對於輸入與輸出的控制,也是一種人為對於系統的控制,但是此僅為控制館藏數量,管理館舍空間的方式,對於增進館藏的使用、傳播、檢索,其助益較為薄弱。
在另一方面,對於一個系統的運作的方式。我想人類社會也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整個地球萬物的運行也是。在道家中「道法自然」即是指順應萬物的生長與發展,王弼說:「天道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其中「萬物自相治理」亦有此意。一個系統我們未投入人為管理,該系統也可有自身的運作模式,有序性基本上也可以達到六七成。但是若為了配合人類的需求,例如交通管理、身分管理、資訊系統管理,我們投入大量的人力金錢去管理,有可能也只能增加到八九成的有序性,因此我們必須思考所謂的統治與管理,其成本效益為何?而不是為了管理而管理,反而形成對人力與金錢的浪費。
參考資料:
王元仲(2000)。從館藏穩定狀態理論談公共圖書館的館藏淘汰,書苑季刊,46,20-21。
周敏(1995)。館藏穩定狀態理論。載於胡述召(主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2287頁)。臺北市:漢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