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6

Psychological relevance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uthor: Stephen Harter

Title: Psychological relevance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Cit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43(9), 602.

Topic: Psychological Relevance



Purpose:

主要探討Sperber與Wilson於1988年的心理相關之理論,在歸納理論內容後,將其詮釋至資訊檢索層面,同時擴展相關例證以說明此理論。

Methodology: 文獻探討。

Summary:

本文在首先在簡介中說明「相關」的概念與前人對於「相關」的探討。對於相關的定義與觀點可來自於哲學、邏輯學、語意學、語用學與效用學等等,在眾多觀點與定義中可以分為主要兩個部分:客觀相關,或稱系統層次的相關,以系統為導向,並且可由專家進行判斷相關;主觀相關,或稱使用者層次的相關。

但是作者認為客觀相關將相關(relevance)的視為與主題有關(on the topic),此說法與我們一般日常生活中對於相關的認知與用法有所差異。因為在日常生活中較部會使用「與某主題有關(on the topic)」的說法,而多是以關於(about)的形式,若是有明確的直接聯繫,我們才有可能使用相關(relevance)來表述這個關係。對於主觀相關與客觀相關之間,兩者都存在著其缺點與限制,因此作者嘗試以認知與心理的觀點;資訊改變認知狀態的過程來理解相關的內涵,並且探討Sperber與Wilson於1988年的心理相關之理論,以及提供案例來詮釋相關與資訊檢索。



在Sperber與Wilson之相關理論中,對於個體的認知環境與個體如何理解事實給予相關的定義。個體的認知環境是由個體在一時間段中可以理解的事實與假設所構成。而為了理解,個體必須擁有確切的認知能力與身處於實體的環境之中,藉由這些因素組成來決定個體可以理解什麼事物。在另一方面,當人透過行動來引發他人對事物產生意識與理解,Sperber與Wilson將此稱為明示行為(ostensive behavior)或簡單明示(simply ostension),並且人類會希望達到最有效率的資訊互動過程,個體會選擇在資訊互動時選擇最大相關值作為互動基礎。另外,在Sperber與Wilson提出的情境效應(contextual effect)方面有三個現象,新與舊的資訊會相互混合再產生新的資訊;同時新的認知會消除來自情境的其他認知;最後新的認知可能會強化或減弱來自情境的其他認知。因此相關可以被定義為心理學理論概念(theoretical concept of psychology)介於個人認知與情境間的關聯。

最後Sperber與Wilson給予相關兩個定義:

1. 理解與文字之間可以產生最大的情境效果。

2. 理解與文字之間需要花費的資訊流程最小。

在心理相關與資訊檢索方面,一個重要的概念為相關判斷(relevance judgement),即當使用者在進行檢索歷程後,使用者必須決定檢索結果中哪些文件是要輸出的文件。其中包含客觀相關與客觀相關兩類,前者主要由專家進行認定;後者則是由使用者來決定。在心理相關中,資訊需求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資訊需求是在檢索歷程前所設定的假設,也是推進需求的認知狀態。但是資訊需求會隨檢索歷程不斷變動,透過不斷有新的資訊加入導致認知狀態與情境不斷變動,資訊需求亦不斷變化。

心理相關對於資訊檢索的應用方面,對於資訊需求而言,由於資訊需求是使用者認知狀態變動的狀態,因此資訊需求可用於定義使用者目前的心理狀態,而因為資訊需求是變動的,所以研究的重點英方在使用者目前的資訊需求上。再者,由於資訊需求是隨檢索歷程在變動,所以在研究上必須重視檢索歷程。在資訊與相關的意義上,作者認為資訊與相關是相似的事物,兩者有著趨近相同的意義,因為資訊檢索的目的在於檢索相關的資訊,因此使用者所需要的資訊本身亦有相關的意涵。

在相關判斷與檢索測試方面,心理相關提供此兩者改善的方式。相關判斷所包含的因素有使用者的背景、經驗、知識、心理狀態等等,並且因為檢索測試的相關判斷標準是靜止而非變動的,但是資訊需求是變動得,所以對於檢索測試的價值就難以評斷,作者認為應該將相關判斷交給使用者決定。

最後是資訊檢索與書目計量學,心理相關是書目引用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研究者的研究歷程中,透過資訊檢索所得的參考文獻,可視為是改變其認知狀態、對作品概念的架構產生影響,並且產生相關主題上的關聯,所以文獻中作者所引用之書目,也可以成為一種相關資訊的來源。因此若自引用文獻之角度探討相關的議題,便可使得資訊檢索與書目計量學兩者有所連結。


Comments:

本文強調人類的相關判斷會隨檢索歷程不斷變動,資訊需求亦會因為檢索歷程中人的認知狀態改變而不停改變。過去圖書館的參考資訊服務在進行參考晤談時的目標,在於探究讀者的原始資訊需求,了解其問題本質,最後給予讀者合適的資源滿足其資訊需求。但是,若依本文的論述,資訊需求會隨著檢索歷程不斷變動,那麼在參考晤談中由館員引導的檢索歷程,讀者的資訊需求應亦會一直變換,因此參考服務館員探究讀者原始的資訊需求似乎就不是正確的,甚至可以說若探究讀者原始需求並不重要,那麼參考服務需求的存在是重要的嗎?

我認為參考資訊服務的方針應該轉變為聚焦於讀者每一個當下的資訊需求,同時因應改變對參考服務方向調整,但是這樣的操作方式對於館員而言相當困難。因為館員的觀察力需要極度細微;同時高度專注在讀者身上。在另一方面,過去探究原始需求後(認為資訊需求不會變動),館員就專注於解決資訊需求的任務上,但是若資訊需求不斷改變,館員就必須持續晤談以了解讀者當下的需求,確認是否改變,同時檢索引導與策略也必須不斷調整,會使的參考晤談時程拉長且繁瑣,所以如果參考資訊服務無法解決人變動的資訊需求,那麼我們應該思考參考資訊服務存在的必要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